武陵源区:抓好产业发展 决胜脱贫攻坚

2020-11-24 21:21 来源: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业农村局 作者:李祥富 | 整理: 浏窗在线 | 类别:产业 |

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武陵源区深入实施旅游扶贫战略,把产业扶贫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,作为脱贫攻坚第一任务“菜单”来抓,每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占比扶贫资金的65%以上,着力培育产业扶贫项目,增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985元增加到2019年的14384元,年均增长9.5%。2016年武陵源区在湖南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、在三类区县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截止目前,全区1573户、5119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,贫困发生率为0。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,生产生活“明显改善”的贫困户达100%。2016-2020年是武陵源区贫困人口减少最多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、群众增收最快和最有获得感的一个时期。主要做法是:

一、实施旅游产业带动。武陵源围绕旅游这个最大区情,坚持“旅游反哺农业、扶贫对接旅游”工作方针,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扶贫战略,重点推动“四个转变”,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。一是推动农业向旅游业转变。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,扎实推进乡村旅游“三乡十村”发展工程和旅游扶贫“五个一”示范工程,重点开发特色民宿、田园风光、民俗风情、田园综合体四大产品,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功能,形成了以点带面、梯次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。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,高端民宿“一房难求”,入住率远高于宾馆饭店,乡村旅游成为了武陵源区旅游复苏的最大亮点。二是推动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,坚持每年将区财政增收的20%用于美丽乡村建设,平均每个村投入达900多万元,实现了全区农村用水用电、网络宽带、交通出行、医疗卫生、文化教育、垃圾治理等服务100%保障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按照“干净、整齐、点亮、美化”要求,着力实施“人居美、环境美、生态美、乡风美”四大行动,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,营造了与世界自然遗产相媲美的乡村风景线。三是推动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。按照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思路,积极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、资产租赁或入股的方式,发展特色民宿、田园综合体和农旅融合项目,让贫困户既获得资产出租收入,又获得旅游就业收入。目前,全区有5500余名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,占农村人口的30%。四是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。全面加强特色农产品与旅游市场的对接,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旅游商品:⠦#8220;鱼泉贡米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,“湘阿妹”菜葛成为旅游市场畅销产品,“乖幺妹”土家织锦出口欧美市场,“武陵源礼品”已成为来张游客的畅销“伴手礼”。

二、筑牢产业发展基础

(一)创新带动模式,做大做强扶贫产业

一是建基地、抓示范。引导广大建档立卡户大力发展优质水稻、精品果蔬、绿色茶叶、特色养殖、物流服务等扶贫产业,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,让建档立卡户看有现场、学有样点。目前,全区建设千亩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个(鱼泉贡米优质稻基地、湘阿妹葛根基地),建成百亩以上水稻、蔬菜、茶叶、水果等农业产业基地13个,开展创建湖南省优质农产品武陵源葛根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宝峰山葛根种植、孟辉水稻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凸显。二是育龙头、抓对接。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建档立卡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,实行订单生产,全程技术指导,培育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、天子山剁辣椒有限公司、鱼泉贡米开发有限公司等扶贫企业做大做强,以"公司+村集体+建档立卡户"委托帮扶形式发展协合乡菜葛、天子山剁辣椒、中湖鱼泉贡米产业,由企业为建档立卡户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、收购,建档立卡户分散种植,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种植达5000余亩。另一方面引导建档立卡户以流转土地、参与合作经营、入园进厂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建档立卡户收入。如,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吸纳协合乡范围群众74人就业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,每年支付就业工资220万元,聘请周边建档立卡户参与基地季节性零散务工1万个工日,每年支付务工费80多万元。截止目前,全区培育发展规模乡村扶贫企业6家、农民合作社18家、公司4家参与产业扶贫。三是拓市场、促融合。搭建电商平台,拓宽销售渠道,帮助建档立卡户把资金、技术、管理"引进来",把资源、产品、服务"卖出去"。目前,全区建成区级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(武陵源电商孵化园),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15个,为解决贫困村、建档立卡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。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省级以上展会20次以上,鼓励帮扶责任单位、企事业单位、帮扶干部及其他农产品市场主体采购贫困村特色农产品。

(二)强化资源整合,提高脱贫支撑能力。

一是强化技术支撑。武陵源区从提高种养水平入手,实施智、志、技帮扶三结合。一是持续做好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。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、第一书记、村“两委”班子的作用,聘请产业扶贫指导员28名,帮助建档立卡户落实产业脱贫帮扶计划,为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公开、公正、公平运行提供保障。产业扶贫指导员对全区22个村(居)产业发展开展“一对一”、“点对点”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,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。委托产业扶贫主体开展了200多期各项产业技能培训,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、边缘户达1万多人次。二是强化利益联结。着力构建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户一产”三级扶贫产业体系。“一乡一业”:根据协合、结天子山、中湖、索溪峪乡(街道)的特点,各规划1个特色产业,建设了天子山辣椒、中湖鱼泉贡米、协合菜葛和索溪峪土家织锦四大特色产业基地,并在此基础上,投资659万元发展茶旅融合产业,让产业红利覆盖所有贫困人口。“一村一品”:因村施策发展村集体经济,在有贫困人口的村(居)各建成1个特种养殖、农村客栈、特色民宿、乡村停车场等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,将贫困人口纳入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受益。“一户一产”:面向贫困户广泛开展种植、养殖等培训,发放家庭产业补助,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落实1个家庭增收项目。坚持益于扶贫资产监管、益于核算、益于发展的原则,以贫困村为主体,参与委托扶贫和股份分红,实现直接帮扶、委托帮扶、股份合作与贫困村的有机对接、产业项目与贫困户的利益无缝衔接,使贫困户全面享受乡、村、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。2020年,各级产业分红资金达203万元,对1573户5119名建档立卡对象实施分红,实现了产业分红全覆盖,户均增收1290元以上,确保了长期增收、稳定脱贫。

(三)健全机制,强化责任担当。

做好"三个到位",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。一是思想认识到位。我区始终将产业扶贫工作列为脱贫攻坚中心工作的"第一菜单",坚持专题会议和督促检查制度,定期调度研究产业扶贫相关工作。二是责任明确到位。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头落实脱攻坚"第一责任人"职责,压实产业扶贫单位、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。三是组织实施到位。研究制定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,如出台了《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-2020年》、《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度产业扶贫实施方案》《武陵源区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指导意见》、《武陵源区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》、《武陵源区葛根、水稻、生猪、蔬菜、茶叶、旱粮等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指导文件,在产业扶持政策上有了较大突破,全力推进产业扶贫,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。有序推进产业扶贫工作。同时创新工作方法,狠抓督查落实,确保每个有贫困人口的村(居)建立一本扶贫工作台帐,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。

(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业农村局 作者:李祥富)
猜你还感兴趣:关于"抓好产业发展,抓好产业发展"的文章